close


打從上次搭車經過北美館看到有伊東豐雄的展,整個人就一直念念不忘,

昨天從家扶中心出來後,跟甜不雖然說好要去台北找PIN,但是到底要幹啥,

除了吃飯以外還真是沒個底,所以就臨時起意,不然直接殺到北美館去看TOYO ITO好了!


搭基隆到士林的直搭車,在圓山下車,走個兩步路就會到北美館,方便得一塌糊塗。

只不過今天一直時陰時雨的,亂麻煩一把。

進去裡頭才發現北美館星期六憑學生證可以免費入場,很靠杯的是,

我前天因為到台船實驗要換證,把學生證給拿起來了,所以只好買票,幸好也才三十塊。


整個展出大體上是以伊東得到威尼斯雙年展的成名作-仙台多媒體中心作為起點,

是1995年的設計案,歷時大概五、六年左右,在此之前的就比較概略性的帶過。

伊東最近在台灣真的是鋒頭進出,連拿下兩個國際競圖,包括已經施工超過一半,

明年中就會完工的高雄世運會主場館,還有台中大都會歌劇院,和台大社科院新館。

我想或許也是這個原因,北美館才會弄了這個展,讓大家好好認識一下這個和安藤並列的,關東關西兩隻雄。


其實我從頭到尾看完後,整個人最佩服的其實不是伊東,而是那些和他合作的結構設計師,

這些傢伙真是他媽的太神了,要把這麼多異想天開的鬼東西實現出來,讓他們不只是一張畫,

這些結構工程師真不是蓋的。

以上面的仙台多媒體中心為例,照伊東的說法,整個建築的構成非常單純,

「Tube(管)、Slab(板)、Skin(皮層)」

也就是裡頭沒有傳統的梁柱結構,而是由十三根管狀(Tube)鋼構體撐起所有的樓面(Slab),

然後外層再用玻璃帷幕帷幕作為Skin包覆起來,原始的意念就像是水族箱裡頭的水草一樣,

而十三根管狀物又兼具電梯、樓梯等管路通道,在設計方面真的已經是非常炫的東西,

但是要捨棄掉傳統梁柱,把所有的結構應力分散給這十三根不規則柱狀體,

我站在那面在講解他們做結構分析的看板前駐足良久,

心裡在想:「幹!一群肖耶!」,這真是我由衷的稱讚啊。



這棟位於表參道的TOD's也是我很喜歡的作品。

除了仿似建築前頭那櫸木的外觀,最神奇的是整棟建築採用造船的工法,

同樣是捨棄梁柱,但是不同的是,這櫸木外觀的外殼,就是整棟建築的支撐,

類似船上的鋼板和樑架結構,那外頭可不只是新奇好看而已。

展覽中還有他們設計過程在做振動分析的介紹,這部份尤其在地震分析可以看出,

整個類似網格狀的結構體在承受應力時,允許的變形量超大的。


其實我也在想,搞不好伊東自己本身就是滿厲害的結構工程師也說不定,

不然在設計初期又怎麼會想得這麼剛好,

因為雖然近期的建築,他用了不少非對稱幾何的東西,但是不少結構的概念又藏在裡面,

我就在想:「靠腰!有沒有這麼剛好?」



高雄世運會主場館的設計我也很喜歡,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那非封閉正立面,

一看整個人就豁然開朗了起來,老實說我還真不喜歡舊式體育場,

整個圍一圈封起來的感覺,有種拒人於外的疏離感。

新的主場館除了那一線條勾勒出來的流動感外,敞開的入口處會讓人有種心胸寬大的感受,

台灣真的需要一點在設計上有大氣度的建築。

所謂的大氣度並非只是一昧求大,以101來說,老實說我怎麼看就怎麼覺得他像一根超大狼牙棒。


在這裡個人是真的非常建議如果吃飽沒事幹的話,可以去逛一下這個展啦,

反正到25號,還有很長一段時間,我自己應該還會再去一次吧,記得帶學生證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yway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