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雖然這是很久的新聞了,不過還是很棒,引用自沁姐的文章,感謝!


天下雜誌315 2005/1/15 文/施君蘭

短短六個月內,台灣號召七百多位海內外知識份子,完成了史上最大的中文

翻譯工程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的課程,自二○○四年十二月起能在網上

「說中文」。點進MIT「開放式課程網頁」( http://www.twocw.net )首頁,

「創作共享,天下為公」八個大字映入眼簾。進入課程網業,MIT課程的中英文版

任君挑選,還有不斷更新的新課資訊,與美國同步。每一門課都有完整的上課大綱、

進度、參考書目,甚至有期末考題或影音檔,使用者能零距離進入MIT教授們

的大腦。

MIT自二○○二年九月,將三十多個領域、七百門以上課程在網路上大規模

開放分享。許多國家早就對這塊學術瑰寶摩拳擦掌。拉丁美洲結合七一○所大學,

將二十五門課譯為西班牙與葡萄牙語。中國大陸則投入六十萬美元,嚴選二十七所

大學進行翻譯,目前譯出兩門。


台灣卻在毫無人力及資源下,率先完成近一百門課的中文翻譯。領頭羊是曾翻譯

《魔戒》小說、現任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的朱學恒。二○○四年四月起,他在

網路上號召志工進行MIT中文翻譯計劃。他自知這個計劃「蠢到不行」。但全球近

七五○名(台灣佔一半)、來自十四國的華人義工響應他的號召,率先完成這項壯舉。

身分不同,年齡互異,他們為何無條件幫忙?台灣在這場「全球翻譯大賽」中,

為何能拔頭籌?熱血加科技,讓台灣與眾不同。


半年前,陳富子第一次在網上看MIT的中文翻譯志工計劃。她立刻點下滑鼠,

認領了「偏微分方程數值方法」。台大應力所博士班畢業的陳富子,白天在中壢教書

,晚上備課進修,她上圖書館抱回兩大本字典,她得把握週末,從八點翻到五點,

至少連續半年才能完成。陳富子不認識朱學恒,但對自己能成為MIT計劃的一部份,

有「捨我其誰」的興奮。陳富子幾乎是所有義工的縮影。


陽明大學醫學系學生方珮維已經大六,一月起要到榮總實習,大夜、小夜將成

家常便飯。但她想都沒想就認領「人類生殖生物學」。


目前在網路公司任職的電腦工程師王逸宏,則自願提供所有架設技術。MIT

宣布上線前一晚,他測試再測試,回家時已凌晨五點。

做好事的管道很多,這群義工為什麼要做沒有酬勞的翻譯?

因為這是知識份子發揮所學,回饋社會最好的方式。

對底子深厚的陳富子來說,動腦、花時間、花精力是理所當然,「我只怕翻不好

,誤人子弟,」她說。


啃了五年原文書的方珮維,則不服氣華人讀書要「隔層紗」,「翻成中文的話,

一定有更多人看得到。」


清大學生莊雅善則認為,做「捲起袖子搬東西」的善事,他一點都不在行。

但用自己的腦袋翻譯,能夠達到最大的效益。像這樣的華人義工愈滾愈多。

從台灣、美國到大陸、甚至巴伐利亞,全球超過七百人,一天二十四小時,

進行著「日不落國」式的翻譯,這也是台灣快速超前的祕密。



  七百人做同一件事


「任何人都能翻譯」的主張則是台灣計劃成功的另一原因。現在年紀最小的志工

只有十三歲,中國大陸則有一五○名志工加入。他們被中國拒之門外,因為不屬於

指定大學之一。


學術界也拔刀相助。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擔任召集人,與曾志朗、吳京、

漢寶德、吳延華、史欽泰等各領域人士組成審訂委員會,在課文上線前進行專業審核

,讓翻譯不只是「三個臭皮匠」的拼盤。


曾是MIT在台校友會會長、現為翻譯計劃推廣人的劉容西回憶,初次求助

MIT的老校友劉炯朗時,他聽完一口答應,「前後不到一秒鐘」,連委員名單都

開了出來。


一個冬日下午,審議委員會議中,滿頭銀髮的劉炯朗指揮若定。看著計劃中較

冷僻的科目,「海洋工程……,」他抬頭對坐在一旁的國家實驗研究院董事長翁正義

說,「成大不是有?就找吳京認領吧!」

 
該是閒雲野鶴的年紀,為什麼願意當義工?劉炯朗靜默了一下。沉吟半晌,他

喃喃開口,「我們教了一輩子的書……,」彷彿不曾想過反對的理由。

MIT翻譯計劃不只是草根性力量,更是台灣善用科技的結果。


台灣的科技能力排名世界第二,網路普及率全球第八,透過這項優勢,MIT

計劃才能成就傳奇。


它也透露經營網路社群的重要。一旦掌握高級知識份子內心,他們會發揮驚人的

向上力量。


開完會離席前,一封挪威的電子郵件傳了進來。MIT的義工,正式從十四國

增到十五國。


天下雜誌315 2005/01/15


http://www.myoops.org/twocw/mit/index.htm

MIT中文網頁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yway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